关于功学社

「功」在贡献「学」校与「社」会
首页 / 关于功学社 / 企业故事
--

在丰饶中,孕育音乐最初的感动

旗山镇,旧地名「蕃薯寮」,以现在的民生物资产业用语,「蕃薯寮」即是「粮仓」之意。这座位于台湾的南方山城,因为交通四通八达,溪流蜿蜒期间,使得旗山物阜民丰,得天独厚。公元1930年(民国19年),谢敬忠、谢敬礼承接了父亲的糕饼店,而后顺应学校师生的需求,将肥皂箱改装钉成书架,开始销售乐器、文具、体育器材到书籍等各种教育用品,并取日文「万物齐全、什么都有」之意,创立了「万屋株式会社」。

台湾光复后,时任旗山国小校长的谢敬忠运用汉学专长印刷出版参考书,编纂了《中日会话》一书,这是台湾光复后第一本汉文参考书,帮助台湾人渡过中日教育制度改变的过渡期。随着参考书创下畅销数十万本的佳绩,谢敬忠有感于对社会教育的使命,决定放弃教职,转而北上发展文教事业,并基于「贡献学校与社会」的创业宗旨,正式更名为「功学社」。

因为坚持,优质文化传颂不歇

50 年代的战后时期,台湾物资缺乏,在政府严格的外汇管制下,进口乐器昂贵且取得不易,功学社谢氏五兄弟同心协力、各展其才,透过出口旗山的香蕉及台湾南部的凤梨罐头等农产品,换得外汇来买乐器和科普器材。功学社载着一台台的风琴,运送到各地学校,音乐风气也因功学社的助力,而驰名远近。随着经营据点在全台各地成立,旗山悠久的音乐传统,也以网状方式向全台湾扩散出去。

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

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耕耘,功学社陆续引进了世界知名乐器品牌,并建立了乐器批发及零售通路和音乐教育系统。「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」是功学社当年推广音乐教育普及的口号,如今仍深刻的存在许多人心中。

出身杏坛的谢氏兄弟,十分重视研究发展,秉持正派经营,将制造部门落脚于芦洲,一步一脚印在台湾土地上稳扎稳打,开启了乐器生产制造的里程碑。期间亦陆续前往中国设厂,将生产线与销售据点延伸至亚洲、欧洲、美洲,并致力研发、生产到销售的完整布局。集团旗下品牌发展至今,靠着稳定的制造质量和高于同业的生产效率,带动了整体供应链的技术升级,而研发部门日新月异突破创新的技术,已使集团拥有上百多笔国内外专利认证与国际奖项肯定成果,加上产品研发皆会与专业顾问咨询研讨,诸多用心投入都是让研发成果可以引领产品与品牌持续前进之动力,日积月累终于成为跨国企业,在国际间取得一席之地。

--

分享美好,细细打造乐器地球村

功学社一直将「创造优质的生活质量」视为使命,并取「贡献」为功,「学校」为学,「社会」为社-献身教育与社稷,创造美好人生,是「功学社」寓以悠远而传颂不歇的深刻内涵。创办人深自期许,亦期待每一位功学社的同仁,皆能将此永铭于心,发乎于一举一动,止于一言一行,以此为职志,致力提升人类生活素质文化。

推广音乐,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一路走来,功学社从乐器制造到音乐教育的推广,循序渐进地扩张至音乐的全方位服务事业,踏着稳健的步伐,温和地推广音乐视野,与音乐史一同垂直成长,举步迈向全球化的创意水平思考。

未来,功学社更将结合世界各地的伙伴,持续专注于音乐领域的发展,并打造世界性品牌,共同建立优质的音乐服务网络,贡献完美音乐生活质量于消费者,以创造充满音乐飨宴的地球村。